一个“硅铁老板”的产业转型记

焦点2024-04-28 20:56:578434

原标题:一个“硅铁老板”的硅铁老板产业转型记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春节收假,年味仍浓。产业位于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复兴村的转型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内,工人师傅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硅铁老板忙碌。一位衣着朴素的产业中年人向工人师傅们交代完工作后,驱车赶往位于黄河岸边的转型赵木川“黄河彩篮”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基地,绘制“菜篮子”里的硅铁老板美好新图景。

这位中年人叫李鸿昌,产业是转型地地道道的民和农家子弟,也是硅铁老板这处“黄河彩篮”基地的主人。把指针往回拨,产业十来年前的转型他还是一个年纯收入五六百万元的“硅铁老板”。从一个搞工业的硅铁老板小老板儿,到转型做农业,产业李鸿昌经历了什么?我们一起去看看他的转型故事……

李鸿昌查看大棚内的灵芝长势。摄影:石延寿

包装本地产的金丝黄菊。摄影:石延寿

牛羊肉“带货”萌生农业梦想

李鸿昌出生在民和县川口镇米拉湾村的一个农村家庭,曾当过两年的兵,退役后被分配到民和县外贸铁合金厂做起了冶炼工人。1996年企业改制,李鸿昌拿到了2万元的补偿资金,靠着这2万元起家闯市场,做起了小规模的硅铁生意。

2000年,他拿出几年积蓄,在当时民和的“硅铁走廊”承包了一家铁合金厂,做起了硅铁冶炼销售,他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硅铁老板”。

李鸿昌告诉记者,当时他的硅铁销售市场基本都在南方沿海发达城市,“那里的客户非常喜欢青海的农特产品,每次向沿海地区客户发货的时候,他们都会让我顺便捎带一些青海的牛羊肉、虫草、枸杞等。”

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冷链运输发达,他就在捎带给客户的牛羊肉包装箱内放几块冰块,随着运送硅铁的车带过去。

这样的“带货”,一晃就是七八年。

“既然南方沿海地区的消费者这么看好青海的农特产品,专搞销售也是一条路子。”李鸿昌的脑海里开始萌发这种念头。

不过,那几年的硅铁生意比较好,李鸿昌也就一门心思地做好“硅铁老板”。

2008年,伴随着国家环保政策要求越来越高,民和县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在老鸦峡“硅铁走廊”掀起了一场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的改革。

面对变革,原本可以把生产工艺改造提升后搬迁到民和工业园延续“硅铁之路”,而李鸿昌毅然决定,开始在农业领域耕耘新天地。

决定转型后,李鸿昌就打定主意要用工业化的理念唱好现代生态农业“生意经”。

2012年,李鸿昌注册成立了青海绿宝源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15年建成了北山牦牛谷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产业。目前,牦牛年饲养出栏量达600多头,保证稳定年存栏200余头。这些牛肉在分割加工包装后,通过电商渠道登上了省外消费者的餐桌。

地处黄河沿岸的官亭镇赵木川村气候温润,光热、土地资源丰富,是民和县“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

依托绿色生态的资源禀赋,2016年,李鸿昌在15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下,自筹1000万元,流转土地780亩(每亩≈0.067公顷),建成100栋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打造了民和县官亭镇“黄河彩篮”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基地。

基地以打造高原富硒灵芝、精细蔬菜种植为目标,聘请安徽和山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种植管理,以“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和“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农户联动”的方式,积极推进灵芝、蔬菜产业发展,引导农民发展设施农业,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2021年基地温室种植灵芝30栋、精细果蔬70栋,采用无公害生产,积极推动生态特色农业发展,年产优质无公害蔬菜210吨、果品15吨、灵芝孢子粉及子实体10吨,产值达1800余万元。

同时,基地流转的官亭镇赵木川、河沿村780亩土地,每年流转费就达到50万元,使400余户农户受益,还带动近百名当地村民务工增收,年人均务工收入达2万余元。

“在这里做长期工,一年工资收入2.5万元,还有3亩地的流转费2400元,一年下来收入不少呢!”赵木川村村民周兴宝告诉记者。

融入乡村振兴大局前景无限

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效益,在做好北山牦牛谷养殖基地和赵木川“黄河彩篮”种植基地的同时,李鸿昌着力在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延伸产业链上寻找新的增长极。

2018年,在614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扶持下,李鸿昌自筹1000多万元,在民和县西沟乡复兴村建成了面积7000平方米,集青海特色农副产品开发、生产、销售、配送等为一体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园。

目前,这个产业园累计完成投资3000余万元,正式上线了产能500吨的牛羊肉分割生产线、年产150万罐的牦牛罐头生产线、年产300万瓶的辣椒酱生产线以及小杂粮加工生产线。申报企业标准12项,申请专利2个,注册公共商标10个。

2021年12月,记者在产业园的展厅内看到,牛羊肉、灵芝、特色果品、五谷杂粮、酱、核桃、枸杞、油用牡丹、中药材、粉条、调味品、蜂蜜等一系列农特产品琳琅满目,通过线上线下销往省内外。加工车间里,五六名工人师傅正在分割刚屠宰来的鲜牛肉。这些都是当天上午的订单需要的,抓紧时间加工包装,晚上就要发出去。

据李鸿昌介绍,企业已形成“公司+基地+生产+电商销售”的农业全产业链模式。2021年仅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就加工农副产品1100吨,实现产值1200余万元。累计实现村集体经济分红170万元,支付土地流转费200余万元,扶持带动周边10个村271户1300余人实现脱贫增收。

2021年11月,民和-无锡东西部协作产业园在民和工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园挂牌成立,园区管委会向有创业意愿的中小企业抛出招商“橄榄枝”,现成标准化厂房零租金招商,入驻即可享受3年免租优惠,投产后还可以一次性给予5万元补助资金。

优化的营商环境,优质的企业服务,吸引中小企业纷纷入驻。目前已入驻中小企业15家,李鸿昌的青海绿宝源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家。

据李鸿昌介绍,在东西部协作产业园,他计划上马一套年加工5000吨的食用油生产线,目前正在车间装配和设备订购之中,预计今年3月底可投入生产。投产后预计每年可消化胡麻、菜籽等油料作物1万吨以上。

在灵芝产业上,他将利用200万元东西部协作扶持资金,建设灵芝菌棒车间,引进菌棒培育技术,形成年生产椴木灵芝菌棒300万棒的规模,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可带动全县5家种植合作社、400户农户种植灵芝,并开发灵芝切片、灵芝养生茶、灵芝孢子粉、灵芝孢子油等系列产品,实现从菌棒制作、规模化种植、产品精深加工的“民和灵芝”产业闭环发展模式,进一步延伸灵芝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推动民和产业振兴,助力农民增收。

在农业领域已经收获颇丰的李鸿昌表示,要把企业自身发展融入乡村振兴大局,从发展电商及平台销售、同城配送体系建设开始,以第三产业拉动农产品加工体系,通过加工企业不断转型升级拉动第一产业发展壮大,构建一个相容共生、互补兼顾、层次递进的“企业+村集体+农户”的产业闭环和运营模式。同时,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打造好“高原+富硒”特色名片,逐步形成“河湟硒谷”系列农产品产销体系,着力打造成民和县乃至我省具有区域文化特色、产品特色、包装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加工基地,以长效机制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潘玲 石延寿)

本文地址:http://www.jiemengs.com/html/889b998741.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全站热门

克洛普:此时此刻我不相信会成为冠军 但不会放弃

台湾一公司停电时让员工手写代码 内幕曝光简直太意外了

广东新增45例本土确诊73例无症状 为什么这么严重?

小伙溺亡前投保百万 保险公司拒赔 背后真相实在让人震惊

推进减碳和东西部协调发展

iPhone13系列新增苍岭绿 究竟是什么样的?

镍价2天飙升250% 伦交所暂停镍交易 背后真相实在让人惊愕

六盘水杀人案2022最新消息 贵州六盘水祖孙3人被杀害凶手尚未抓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