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古村旧貌换新颜

焦点2024-04-30 02:54:34685

原标题:粤北古村旧貌换新颜

清远市英德镇活石水村已有300多年历史。粤北颜南方日报记者 姚志豪 摄

平整的古村水泥路延伸入村,墙绘展现耕作美景,旧貌水塘中游弋着鹅群,换新走进清远英德市九龙镇活石水村,粤北颜充满生机的古村乡村图景映入眼帘。

今年中央一号文提出,旧貌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换新坚持自下而上、粤北颜村民自治、古村农民参与。旧貌

活石水村,换新这条有300多年历史的粤北颜乡村,就是古村通过建设带头人牵头、乡村工匠做主力,旧貌发动村民参与,形成具有内生动力的共建模式。乡村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脏乱差村蝶变成美丽生态宜居村。

在新的发展阶段,活石水村正面临着新的产业发展问题,如何发展乡村旅游?如何做好乡村风貌的日常管理?这些都在探索解决中。

自主建设

全村共议定下十年规划

“村子之前非常脏乱。”活石水村理事会原理事长罗观林说。村集体收入低,各类基础设施欠缺,乡村风貌脏乱……活石水村曾经的场景在罗观林心中挥之不去。

“村里有个习惯,每年过年在祠堂聚会议事,并举行晚会。”活石水村原村长罗水波介绍,正是在这样的聚会议事习惯下,村里逐渐形成“理事会”,“村里比较有威望、热心村里事务的人,自发聚在一起讨论、商议村子的发展,各家各户对理事会也比较信服。”

这样的村理事会和全体议事制度,在乡村风貌改善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由于之前用于议事的祠堂空间狭小,不方便全村参与,村子决定建一个礼堂。礼堂选址在哪?理事会决定选村里最脏乱的地方,兼顾治理环境。

资金和劳动力问题如何解决?活石水村采取自愿原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家一起边施工边调整。”罗观林说。

因为几乎全村参建,礼堂几个月就建成了。礼堂落成后,活石水村每年举办“村晚”,村子的团结氛围愈发浓厚。更重要的是,礼堂成为全村共同商议制度的空间基础,“共同建设”的种子悄然种下。

“过年不走亲戚的时候,大家就聚在礼堂,回顾去年村里的变化,讨论新一年要做的事。”罗水波说。2009年他当选村长,后来和理事会商议定下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和风貌的十年规划。从2010年开始,村民年年捐资出力,“我们根据资金情况商定建设项目,在这一年里齐心建设。”

发挥优势

因地制宜改善村口风貌

记者进村的第一眼,就被村口的一座亭子和一块刻有“活石水”字样的大石头吸引,这里就是活石水村十年规划的第一个项目。

首先建什么?“一定要有一个见效快、能激发村民参与热情的项目。”罗水波选择了修缮村口,“大家进出都能看到,也是外人评判村子的第一印象。”

拥有一批稳定的乡村工匠是当地的优势。“我一直做泥水工,当时村里找到我,想到是建设自己居住的地方,马上就答应了。”村民罗元兴仍记得建村口的热闹场景。

当时活石水村有20多个水泥工,乡村建设带头人设计,工匠们主力建设,各家各户再搭把手,形成了共同建设的模式。

不同于很多村选择在村口做牌坊,“牌坊要花费十几万元才能好看,我们决定按本村的经济情况做。”罗水波说,想到村子叫“活石水”,英德石头也多,便买来一块石头放在村口并写上村名,反而别具特色。

随着“迎福亭”建成、水泥路铺好,村口焕然一新。“大家都觉得很理想,干了一件漂亮事,看在眼里高兴,随后的项目大家更有干劲了。”罗水波说。

此后的建设项目,活石水村都从最小成本出发,并沿用筹钱筹劳的模式,实现“花小钱,办大事”。

随着生活逐渐改善,村民开始有了更多建房需求。然而,此时面临一个新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各家的房子很分散。比如一家人有3间瓦房分散在村里各地,没有足够集中的面积,房子盖不起来。同时,不少荒废的老房子也严重影响了村子整体风貌。

活石水村做了个大胆的决定:调房子。

“就是相互调换,把相同人家的房子归到一起,在此基础上建新房。”罗观林说,2015年前后,村大会上宣布了这个决定。

执行的过程并不容易,“有些人说住不惯、风水不好等,就是不愿意调。”罗观林回忆道,村理事会只能挨家挨户做工作,同时他本人也决定拿出祖上的老房子来参与调整,“当时我母亲也反对,但如果自己都不愿意做出一定牺牲,别人又怎么会信服?”

最终罗观林说服了母亲,大部分村民的房子也都调整到了一起。罗观林拿出一张手绘的房屋分布图,图上一间间房屋签有各户的名字。村民陆续拆了瓦房,整合建起新房,房屋布局也比以前好很多。

“经过调整后,房屋面积大了,我就自己设计、施工,慢慢把房子建了起来。”罗元兴说,住进新房子全家都很满意。

留住乡愁

最大程度保护乡村风物

美丽乡村建设开始推进后,活石水村整合各项财政奖补资金,乡村建设驶入“快车道”。活石农庄、文化长廊、农耕壁画等一一建起,乡村风貌持续提升。

在各地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着“新与旧”的抉择,活石水村选择留住记忆,留住乡愁。

走进村子,放眼就能看到一方水池,里面趴着两只水泥塑成的牛。“小时候村里牛多,后来没了,但我觉得这是村子共同的记忆,要让后人知晓。”于是罗观林买来水泥,自己动手做出这两只牛。

类似这样的改造细节在活石水村随处可见。

活石水村的村民多是客家人,重视祠堂文化。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没有选择推倒重修旧祠堂,而是仅将木头改成混凝土。在日常修缮中也坚持只小改,以实用为主。

村里的农房旁还有一条美观的鹅卵石路,“当初修路遇到不平整的地方,就填上鹅卵石。”罗观林解释,这是通过“边边角角的修补”,最大程度保留村子原貌,“我们长期住在村里,最重要的是实用,要改什么自己心里最清楚。”

这种重视实用的理念也一直延续。起初修建村广场时,有人提议建停车场并使用透水砖。“但是我反对,村民平时要晒东西,用了透水砖,广场就晒不了,这在农村不实用。”罗观林说:“除实用外,自己做规划、施工,也更省钱。”

罗观林认为,农村的房子不必追求千篇一律的样式,而是要有味道,“这些理念一直贯穿在村子的建设中,希望村子既变美,又留下记忆。”

随着十年规划推进,活石水村乡村风貌发生巨变,在2016年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后来又成英德九龙镇的乡村旅游名片之一。

■智库观察

乡村风貌长效运维亟需产业支持

从一个经济不发达的脏乱差村,改造成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村,活石水村没有“等靠要”,而是发扬全村商议的共治精神,充分利用本村的乡村工匠资源,发动各家各户参与。

通过这种“共同建设”模式,激发村民发展意识,并根据十年建设规划,逐年完成乡村变美项目。同时,坚持不大拆大建,不改变原貌,留住乡村味道。

这段建设历史,对相对不富裕的乡村有着借鉴作用。

但也应当看到,活石水村当下遇到的问题:随着旅游产业受挫,乡村开发的脚步变缓,一些原本要修建的旅游配套设施“烂尾”。集体收入随之减少,仅能维系日常保洁,缺少持续资金支持,村子“自我供血”不足,村内风貌的后续管护受到影响。

这不是个例。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考虑持续“造血”,扩大村集体收入,让美丽乡村转变成美丽经济,真正实现乡村风貌的长效管控和运维。

南方日报记者 张子俊

出品:广东乡村振兴智库(张子俊)

本文地址:http://www.jiemengs.com/html/297f999315.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全站热门

东体:古斯塔沃入佳境 将有助于海港的战术多样化

首批专项再贷款10日发放 央行确保精准到位

有多少彗星来自外星系

上海自贸区六周年:高阶版环境,更高水平开放

甜菜“保险+期货”守护边疆农业健康发展

华为推动拉美信息通信技术产业政策交流

两部门: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免延至年底

央行:小微贷款规模和覆盖面将持续较快增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