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公益戏剧营背后的教育实验

焦点2024-04-29 05:05:23119
   原标题:一场公益戏剧营背后的益戏育实验教育实验

  图为参加融合教育公益戏剧营的教师和孩子们在蓬蒿剧场为观众表演。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一束白色的剧营灯光打在身上,舞台中央的背后演员们一言不发,一个夸张的益戏育实验面部表情,一个优雅的剧营手势,让全场大笑或哭泣。背后台上的益戏育实验演员们并非童星和专业演员,他们是剧营一群来自农村的教师和孩子,而台上助演的背后艺术家,名叫菲利普·比佐,益戏育实验世界一流的剧营默剧表演艺术家。

  近日,背后由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和蓬蒿棱艺学院共同发起的益戏育实验融合教育公益戏剧营在北京蓬蒿剧场进行汇报演出。经过了6天培训,剧营他们和法国默剧表演艺术家菲利普·比佐一同登上南锣鼓巷戏剧节的背后舞台,此次汇报剧目《寂静》入选第十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邀演剧目。

  此次公益戏剧营从全国9个省份的农村学校遴选了12名孩子和10位教师,他们有的来自云南大山,有的在距离县城几十公里的学校上学。他们没有看过话剧,没有进过剧场,公益戏剧营为他们打开一扇戏剧艺术的大门。

  6天,对于培养一个演员来说,太短了。但用来打开一群孩子和教师的一扇戏剧之门,或许足够。

  农村孩子的戏剧初体验

  一束背光射向舞台幕布,映出一个月下的剪影,曹萍萍利索地用白色布条扎紧头发,一个飒爽的亮相,舞台之上,默剧片段《木兰》正在上演。

  安徽省阜南县朱寨镇中心学校学生曹萍萍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作为“演员”登上舞台。刚刚来到剧场的时候,她总躲在老师李怡丽身后,这个说话怯生生的女生来自一个5口之家,家中4人卧床不起,她用稚嫩的双肩挑起了整个家庭。

  几天的戏剧课程给了她全新的生命体验,站上舞台的一瞬间,她完全打开了自己,卸下了肩上沉重的负担。“那一刻,她只属于她自己。”李怡丽说。

  对于10位教师和12名孩子来说,他们不光是“演员”,更是“导演”和“编剧”,而导师则更像是助推者。

  一天课上,比佐用英语问教师和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在舞台上呈现一个中国传统的故事?大家七嘴八舌,最终敲定了花木兰这个主题。

  活动期间,戏剧营邀请了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陈小玲和国家一级演员、南方科技大学北京创新中心研究员周笑莉,对师生开展相关培训。

  “这些课程内容完全都可以用到我的课堂上。”有着10年教龄的山西省平遥县朱坑乡南依涧小学教师段颖显感觉自己被点燃了。

  段颖显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每次上完课,她都会把课堂设计的要点记到本子上。“绘本设计可以融入到语文课堂,小组情景片段设计可以用到班会组织上,‘镜面反应’的设计可以锻炼孩子的专注力,用在课堂教学上……”

  比佐老师的一节课让她印象深刻,比佐让教师和学生合作构思一部以关爱为主题的短剧,段颖显所在的小组就编排了公交车上占座和让座的一幕,“以前我们的德育课偏虚,告诉学生要尊老爱幼,只是停留在口头和文字上,很难入脑入心。以后我就可以在品德与社会课前通过排练短剧的形式,让教学化结果为过程,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在蓬蒿棱艺学院负责人金赫男看来,这次戏剧营的课程和培训内容,最重要的不是关注舞台上“美不美”“像不像”,而是借着这种教育戏剧,在引导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过程中得到深切的生命体验。

  何为教育戏剧?教育戏剧就是借助戏剧的结构、方式和技巧,强化和服务于教育教学的一种工具。金赫男说:“教育戏剧,既是一种教育手段,又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内生的‘体验式学习’‘情境教学法’能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全面挖掘学生的情感、潜力、创造力。”

  他举例说:“比如科学课上讲到动物的知识,就可以把教室变成‘动物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动物,了解它们的身体结构、特征,模仿它们的神态动作,通过学生自编短剧的形式,学习食物链改变和达尔文自然选择的理论,让原本课本的知识活起来。”

  用戏剧搭起融合教育的“无声之桥”

  7月的北京,闷热异常,但一堵“冰墙”仍然横在孩子之间。

  第一天的戏剧入门课上,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教授陈小玲想让大家围成一圈,一个人站在中间,“火锅、大象”,她指向一个人,对方立刻要模仿出来,否则就要受到惩罚。这是一个让大家能立刻熟悉起来的破冰游戏。

  破冰,有时比想象的要难。

  几轮游戏下来,大家玩得热火朝天,但手指总是不经意地越过两名聋哑儿童,来自云南景谷特殊学校的韩国雯和刘小贝。对于其他普通学生和教师来说,他们试图保持距离,害怕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聋哑人,我不知道该怎么跟她们交流。”河北省大名县万堤镇前屯小学的王锦兴说。

  然而,这堵“冰墙”正在逐渐融化。他们在课堂上合作短剧,课堂下有简单的手语和手机打字交流。

  “如果聋哑孩子只是在特殊教育机构里面学习和生活,他们就缺乏接触这个世界,同时让这个世界了解他们的机会。但在剧场里,在舞台上,在课堂里,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可以平等、无障碍地交流。”菲利普·比佐说。

  20岁那年,菲利普·比佐获得了巴黎国际默剧大赛的金奖。从那时起,他穿梭世界各地,向成千上万的成人、孩童、残疾人、聋哑人和自闭症患者表演和传授默剧。他说:“无论是身处法国还是非洲,无论扮演何种角色,痛苦、欢乐这些情感都是相通的。”

  此次公益戏剧营的一个特点,就是用戏剧教育推动融合教育。公益戏剧营邀请了两名听障和语言障碍儿童,通过6天的戏剧体验和朝夕相处,为普通儿童和残障儿童搭建起一座相互理解、共融共通的桥梁。

  教育部之前发布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将达到95%以上”的目标,但2017年9月,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联盟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科研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发起“融合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适龄受访者的义务教育在读比例为45%,2017年申请入学成功率仅为69%。

  在金赫男看来,形成这个差距有师资、资金、普通学校与特殊学校的归属管理等问题,但最为核心的是观念问题。解决禁锢在人们心中的偏见和歧视才是治本之策。

  来自云南景谷特殊学校的聋哑学生韩国雯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让比佐感到惊喜。比佐说:“登上舞台,对于聋哑儿童来说是一次重新赋予他们生命的机会,因为在那个空间里,他们是自信的。”

  在汇报表演中,比佐安排了聋哑学生刘小贝和湖北省浠水县团陂镇华桂中学学生陈奕熙共同表演了短剧片段“蝴蝶”。在舞台上,他们用同样的动作表达相同的思想。那一刻,普通孩子和残障孩子的差别在默剧的舞台上弥合、交融。默剧,正是这样一座“无声之桥”。

  生长在教室里的戏剧课

  周笑莉做了20年的专业演员。2005年她去到美国,在美国生活的那几年,她去了很多中小学和幼儿园,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注重戏剧教育。“他们的老师不再是课堂里的主导者,而变成引导者,引导学生来做戏剧活动的人。”从那一刻起,她决定投身教育戏剧这件事。

  周笑莉曾经帮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中学进行教育戏剧课程和社团的构建,周笑莉说:“现在很多人都陷入一种误区,认为教育戏剧就是教孩子演戏,只要让学生按照剧本模仿排演就行了,而忽视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力、创造力。”

  “6天的戏剧体验和培训是一颗种子。”金赫男将这次活动形容为种子计划。

  金赫男说:“如果只是给10个孩子做戏剧培训,那么只能为10个孩子打开戏剧之门。为此,我们还邀请了10位教师,让戏剧这颗种子,不仅扎在了孩子心中,也扎在了教师心中,让他们把这颗艺术的种子带回自己原本的学校,将艺术感染和传播给更多学生。”

  据金赫男介绍,蓬蒿棱艺学院旨在推动儿童教育戏剧在中国的实践,今后,棱艺学院会带领更多的导师参与到这些种子学校的教育戏剧课程的构建中,通过戏剧的手段,改变以前以知识性学习为主的课堂模式。

  做了10年的教育戏剧,周笑莉坦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师资缺乏:“教育戏剧的发展和推广都需要大量既懂戏剧又懂教育的专业人才,国内几所戏剧院校虽然开设戏剧教育专业,但毕业生大部分选择了从事文艺工作。”

  教育戏剧,教育一定在前。周笑莉建议,在普通师范类院校的课程设置里开设戏剧课,同时也要搭建面向教师群体的教育戏剧培训平台。

  “教育戏剧应该是教育为体,戏剧为用。”金赫男说,这里面有一种误区,有的教师过分强调教育戏剧的教育性,忽略了它的戏剧性,“过分倡导即兴创作,打着自由创作的概念,来掩盖教学内容上的空洞。”

  一个理想的教育戏剧课堂应该是怎样的呢?陈小玲说:“教师要把王冠取下来,放在椅子上,告诉学生,这里不需要国王,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承担责任,一起探索、学习和发现。”(记者 刘博智)

本文地址:http://www.jiemengs.com/html/529c998887.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全站热门

《四川省科技创新统计监测报告》首次发布

聚焦|看过来!6日长春市这四座天桥将集中开通使用

最新进展!京医通线上系统将正常运行

元宵节来了,北京东湖多彩民俗“闹”起来

新房成交量下滑60% 这一省会城市放大招:买房或可直接落户!

第二届“荆楚楷模·最美应急人”名单揭晓

【展会聚焦】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制造名城闹元宵|“元宵禧市”看芦淞!不可错过的精彩等你来

友情链接